中国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出了名的差。专家解释,原因可能在于父母没给孩子学习独立的机会。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里,多数父母对待子女会采取宠溺的态度,许多父母会认为:孩子只要念好书就好,生活琐事自然有长辈代劳。久而久之,导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低落。在父母们周到服务、严密保护中,孩子的自主行为大大减少,对成年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,无法自理。
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?
1、家长要有培养孩子独立自立的意识
家长缺乏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主要有两种的原因,一、心疼孩子,不愿意让孩子“受苦”,怕孩子不小心磕着或碰着。二、家长的怕麻烦,有时间教他做还不如帮他做,还省事。
一般而言,缺乏独立自理能力的孩子责任心都不强,因为孩子的自理能力与责任心紧密相连,如果孩子的家长在孩子需要有自理能力时,家长没有给予这方面适当的教育和训练,那么他就会丧失做人的一种能力,无法站在已有的经验高度上体会对他人的责任心,包括对父母。
忽略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,既害了孩子,也害了父母自己。因此,强化家长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是很有必要的哦。
2 适当地让孩子学做家务开
家长在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的时候,除了训练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外,还要特别强调训练孩子学做家务。如让孩子学会自己做早点,洗袜子,拿牛奶,买东西等。家长在吩咐孩子做家务时要有耐心,孩子主动帮助做家务应得到鼓励。同时,家长对孩子应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并做具体的技术性指导,即使是洗手帕、洗碗蝶或收拾房屋也要注意这一点。当孩子不愿意去做家长吩咐的事情时,家长要讲明道理,把具体要求说明白,态度坚决地要求孩子完成。
在孩子做家务的过程中,家长千万不要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,而且最后还给孩子让了步,孩子会认为自己“胜利”了,以后,再遇到这种情况孩子仍可以采用这种办法来对付父母。这会给家长的教育权威带来威胁。家长还要让孩子们懂得让他们做家务不是根本,而是要培养他们独立、勤劳、刚强、负责任的心理品质,以及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。
3 认可并鼓励孩子独立性的行为
由于孩子年龄小,认识水平不高,考虑问题不周全,力气小,在做事的过程中,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。家长不要因此指责孩子,更不要惩罚孩子,遇到这种情况首先鼓励孩子做得对的地方。对于孩子有失误的地方,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,找到问题所在,以提高操作的技能和水平。这样,既能保护孩子自理活动的自觉性、积极性,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;又能帮助孩子逐步走向成熟,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自理活动能力。
一般教子有方的家长教孩子做家务会采用的“三步教学法”,这是一种示范的方法:首先是大人先做一次示范表演,让孩子在旁边仔细观察。然后,家长和孩子再一起做一遍,发现孩子做得不对时及时予以纠正,必要时可以手把手地教给他们那些较复杂的动作。最后,放手让孩子独立去做一遍,大人在一旁观察指导。孩子如有兴趣,可以让他们反复多做几遍。如果孩子总也做得不好,家长切不可性急,更不能漫骂或挖苦,主要是以鼓励为主,肯定他做的好的方面,在此基础上指出其不足之外,使孩子感到自己再加把劲就可以做好了。这样的教育方法,不仅可以锻炼孩子和自理能力,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,对促进孩子身心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。
关于孩子独立这方面的问题,家长本人一定要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就有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,这是培养独立意识的源头,毕竟家长们不可能陪孩子到永远,我们只是孩子人生的引路人,不是他们前行的拐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