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爸爸去哪儿3》第5期,康康和夏天从石榴姐那里得到的任务是去卖小鸭子,但是在卖鸭子的过程中,有一只小鸭子差点死掉,夏天看到那只可怜的小鸭子,伤心地哭了。
康康面对一条小生命的即将离世,也表达出了强烈的愤怒,再加上之前他养过一只小鸭子,但是也死了,所以面对这样的刺激,他幼小的心灵还有点难以接受。
他们面对即将死亡的小鸭子所表现出来的慌张、忧伤和束手无措,涉及到了教育领域一个重大的课题,即“生命教育”中的“死亡教育”。
一般而言,大家对“死”这个词语都充满敌意,谈死色变,因为“死”意味着生命的终结,是不吉利的象征,但哲学家海德格尔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看待“死”的视角,在他眼里,学习“死”是为了更好地生,即“向死而生”。
海德格尔认为,死即“向死亡的存在”,或者说是“向死而生”,这个论断在现代思想中是最经常引用,但却最难于理解的。海德格尔称生理上的死亡为“亡故”,而在哲学上,死则是“存在向其死亡前进”,注意,这里的“存在”是名词,即主体。
海德格尔对“死”和“亡故”进行了区分,他认为“死”比“亡故”更基本、更原始。死是一个过程,而亡故则是此过程的结果。海德格尔的观点是,人只要还没有亡故,就以向死亡前进的方式活着。
很多孩子,初次面对死亡的时候是不理解的。智象记得曾看到过的一个故事:
一位姐姐带着一个小弟弟去买早餐,路边躺着一只狗。小弟弟蹲下身用手去摸,问姐姐狗为什么不动。姐姐大惊失色,对小弟弟说狗已经死了。
小弟弟问:“什么是死?”姐姐回答:“死就是不能动了。”小弟弟继续问:“狗为什么会死?”姐姐回答:“可能是太饿了。”这时,小弟弟松开姐姐的手,飞跑着去买早餐了。
买好早餐后,小弟弟一路往回跑,跑到那只已经死去的狗身旁,从手里拿起一个包子,撕下一块塞到狗的嘴巴里,喂给它吃。追上来的姐姐吓了一跳,只好抱过他,告诉他,狗已经死了,它没有生命了,不会动,救不活了。小弟弟听了,哇哇哭起来。
不知道那个小弟弟是不是真正地领会了“死”的含义,但是这件事情对那位姐姐的刺激一定是深刻的。如果她是一位情感丰富,善于思考的女孩,她会更加疼爱自己的小弟弟,也会更加关爱每一条小生命,同时也能够学会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和生命里的每一天。
同样的,当康康和夏天知道可爱的小鸭子可能会有死亡的危险,如果把鸭子交给不懂得照看鸭子的人,它们就会死掉的时候,他们终止了自己的任务,把所有的小鸭子都送给了一户懂得养鸭子的人家,并叮嘱收养鸭子的阿姨:“要保护它们,好让它们活着。”
从这里,我们可以看到,面对死亡,康康和夏天领悟了更为精深的道理,他们不仅明白了生命的脆弱,同时也明白了万物应合宜。这样的他们,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,一定会少却许多偏激和叛逆。那只将死的小鸭子,会带给他们很多生命的启迪。
下面智象为大家解读“生”字背后的故事:
生,象形字。甲骨文像地上生出草木形。其造字本义为“草木滋长”,现代常用义为“生长、长出”。
千字岛严格遵循汉字的古形和造字本义,将“生”解为“一棵小树长出了一对新叶”,充分尊重了汉字源流,给学习者提供了更加科学和高效的汉字学习内容。
本文由智象网原创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